差熱分析(DTA)是一種通過測量樣品與參比物在程序控溫下溫度差來研究材料熱行為的重要熱分析技術。為確保測試數據的準確性與可比性,DTA差熱分析儀必須定期進行校準,而校準的關鍵在于合理選擇標準物質并采用規范的校準流程。
首先,DTA儀器的校準主要包括溫度校準和溫差(ΔT)靈敏度校準兩部分。溫度校準用于修正儀器顯示溫度與實際樣品溫度之間的偏差,通常選用具有明確、穩定相變溫度的標準物質。常用標準物質包括:高純銦(熔點156.6°C)、錫(231.9°C)、鋅(419.5°C)、鋁(660.3°C)和金(1064.2°C)。這些金屬純度需達到99.999%以上,以避免雜質導致峰形展寬或偏移。
其次,溫差靈敏度校準則關注儀器對熱效應信號的響應能力,通常通過已知焓變值的標準物質(如高純苯甲酸)進行驗證。雖然DTA不直接輸出熱量值(區別于DSC),但其峰面積與熱效應強度相關,因此仍需保證信號線性與重復性。
在校準操作中,應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設定升溫速率(通常為10°C/min)、氣氛(氮氣或空氣)及坩堝類型(常用氧化鋁坩堝)。每次校準前需清潔爐膛,避免殘留物干擾;同時確保參比物(如α-Al?O?)干燥、無污染。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校準,并在更換關鍵部件(如熱電偶)或環境溫濕度發生顯著變化后追加校驗。

此外,標準物質的保存也至關重要。應密封存放于干燥器中,避免氧化或吸濕。使用前可在適當溫度下烘干處理(如110°C烘2小時),但不得超過其相變溫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業對校準要求略有差異。例如,制藥領域可能更關注低溫段(<200°C)精度,而陶瓷或冶金行業則側重高溫性能。因此,校準方案應結合實際應用需求定制。
總之,科學選擇標準物質、嚴格執行校準規程,是保障DTA差熱分析儀數據可靠性的基礎。只有在準確校準的前提下,DTA測試結果才能真實反映材料的相變、分解、結晶等熱行為,為科研與生產提供有效支撐。